文: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 余朗廷先生

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由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舉辦「快樂童年兒童心聲」調查,曾訪問灣仔區內141位小學學童,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及壓力經驗。

逾9成學童雖然在生活上經驗各種壓力,但綜合評分顯示仍感到滿足及快樂。他們主要的快樂來源分別為:優異表現、飲食玩樂及投入興趣,當中分析指成功感、樂趣及發揮機會等要素,有助學童以正向心態面對日常挑戰。餘下有7.7%學童,即約每10位中有1位學童不快樂;若一班30位學童計算,即有3位學童處於不快樂狀態,需要家長及老師以耐心加倍支持和關心。

壓力狀況方面,有75%的學童源於「學業」,其次包括「家庭爭執」、「親人病患」、「應付課餘活動」及「補習」,合計12.5%,另有12.5%未作回答。「學業壓力」難以避免,「病患」則為不可控制因素,唯「家庭關係」及「課餘時間運用」存有空間作出改善。就算家人之間的不和爭執不涉及學童,但學童仍表示經驗壓力、困擾。

有些學童的願望讓人在意其現況,例如:「想不被人欺侮,保護自己」、「趕走煩惱」、「平安的家」、「希望世界沒有不公平的事」、「世界上沒有小偷」、「不要爸爸罵」、「變對翼,離開屋企」等等,期望家長以此為參考及深思,平日以更多時間及耐心聆聽學童的心聲,適時予以協助。另外,也有願望是:「媽媽會永久生存下去」、「我的爸媽可以長命百歲」;「我想公公婆婆復活,家人永生」;這些願望亦提醒家長需要留心親人離世、哀傷對學童的心理影響。

最後,原來逾7成學童遇有不愉快情緒時,不會直接表達情緒。僅5.7%學童會主動與家人傾訴,12.8%會有相關的情緒表達;9.2%會以發脾氣或打人去表示其不悅;14.9%會以睡眠去回應情緒;有57.5%會做其他事情從而忽略原本的情緒,當中包括打機、睇電視、睇漫畫、食零食等。就此,家長需警覺當學童睡眠增多、經常表示疲倦、沉迷玩意或進食、經常發脾氣或打人,就有機會表示學童情緒低落受壓,並難以抒發。家長宜多關注學童行為背後被積壓的情緒,更在意他們的內心感受。
若家長們對兒童培育、親職管教有任何疑難,歡迎親臨或來電與本中心社工聯絡。